自然

周日, 11 3月 2012 19:38

日本毁灭性大地震一周年 亲历者称伤痕依旧清晰

给本文评个分吧
(0 票)
第55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:2011年4月15日,日本东北部宫城县,日本大地震后,一名女子悲伤地坐在废墟上。
  第55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:2011年4月15日,日本东北部宫城县,日本大地震后,一名女子悲伤地坐在废墟上。
地震后第5天,回公司拿行李的王薇妹拍下的公司被海啸侵袭后的场景。
地震后第5天,回公司拿行李的王薇妹拍下的公司被海啸侵袭后的场景。

  日本“3·11”灾难周年祭 亲历者讲述一年间

  伤痕依然清晰,生活在继续

  一年前,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,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.0级地震,引发史无前例的三重灾难:地震、海啸、核泄漏,造成19139 人死亡或失踪,30多万人流离失所。灾难造成经济损失高达3000亿美元。

  一年后,地震留下的废墟依然触目,失去亲人的痛苦萦绕不去。

  在重灾区福岛、宫城、岩手三县一些地方,还可以看到被海啸冲上陆地、冲到屋顶的车和船,灾难仿佛停留在昨天。日本环境省说,三县废墟总量约2490万吨,完成大面积清理需3年。

  核辐射还需防范。据测量,一年后福岛的辐射量依然高出东京数倍。核电站禁区范围内离家避难者仍有8.7 万人。人们等待重返家园。一些人失去亲人,看不到未来,精神受重创。最新报道说日本海啸灾区四成以上民众睡眠有障碍;福岛灾区服务迟缓,灾区去留难定。

  伤痕依然清晰,然而更多的灾民已从伤痛中出发。

  重灾区南相马市7.1 万人口中近6 万人离家避难。现在大部分人已返回重建家园。福岛核电站20公里控制区外已有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,街上又能看到上学、放学的学生了。一些重建的房屋快要完工,正等待他们的主人归来。暂时还不能返家的人们住在政府搭建的临时应急板房内,他们很可能要长久驻扎。阴冷的白色板房上的鲜艳的图案告诉人们,生活在继续。

  地震后,总计有上百万的志愿者赶往灾区,这在没有志愿服务传统的日本来说可谓盛况空前。

  日本这个岛国一直以来多灾多难。地震、海啸、火山爆发频繁。最新消息称东京4年内或发生7级以上地震,日本可能考虑迁都。

  多灾多难造就了日本人的韧性、承受力以及对自然的认知。那种认知,当面临巨大的灾难时,就是一种福祉。采访灾民时发现,他们中许多人不会太多地抱怨环境,相反,他们更倾向于沉默并高效地解决问题。日本专栏作家加藤嘉一曾说过,日本人从小就被教育“地震是朋友”,这句话的意义是: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,但也同样是值得敬畏、必须相处的,因为大自然养育了我们。

  相信这一年,每一个经历了灾难的日本人,都有一个与命运共生的故事。

  特此,我们在3·11周年之际,采访组织了一组亲历者的故事,他们有获奖3·11摄影报道中的主人公、有惊险逃生的中国研修生、有亲历采访3·11的本报记者、有本报特约重访灾区日本媒体记者……通过他们的眼睛与感触,再述灾难的恐怖与重拾家园的奋起进程,从中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承受变故与积极面对生活的精神。

  本报记者 徐晓红

  本报特约记者、日本Media株式会社记者再访灾区,劫后余生的灾民说——

  日子还要过,今年是“复兴元年”

  宫古市田老町,这个曾经经历过1896年明治三陆地震和1933年昭和三陆地震并受到毁灭性打击的小镇,这次的地震和海啸摧毁了田老町70%的房屋,造成256人死亡或失踪。

  在灾后一年的现在,虽然宫古市所有的灾民都搬离了避难所,住上了政府提供的临时住房,但是所有的幸存下来的当地居民却面临着两难的选择,是在自己生活多年,却又给自己留下了深刻伤害的海边上重建自己的家园,还是搬到距离海边比较远高台上重新开始生活。一位当地80多岁的老人说:我一辈子都是靠海活过来的,到了我这个年纪,实在是不想离开已经习惯了的家乡。

  而与宫古市同样受灾严重的南三陆町,在本次地震中共有565人死亡,在地震发生以后,有一名在当地政府防灾部门年仅24岁的姑娘远藤未希,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尽快避难,在当地政府的办公楼三楼里不停的通过广播喊话通知町民避难,直到海啸摧毁了她所在的办公楼。笔者近日在仅剩残骸的办公楼旁,看到了当地居民为了纪念在这次海啸中牺牲的英灵而供奉的灵台。

  在南三陆町笔者还走访了当地的一家叫做观洋的临海宾馆。当时在海啸过后,临海的这家宾馆的1楼二楼温泉的部分当时遭到海啸破坏,但是为了给大家打气,他们打出了“不让南三陆的灯火消失”的口号,虽然没有水,但是他们坚持营业,接待当地的灾民和志愿者。那天,宾馆里正在举行宴会,气氛很热烈。宾馆的人说,其实大家心里还是很难受,还没有从灾难的打击中站起来。但是活下来的人日子还是要过,所以我们索性就故意要热闹起来。也是借此赶走悲伤。马上就要春天了,只要外面的雪一化,我们就要真正开始重建我们的家园了。我们都称今年为“复兴元年”。同时她也很感谢来自中国朋友们的援助,她说正是大家的支援,才是我们有了重建家园的信心。

  记者了解到,浙江省和日本的静冈县早在30年前成为了友好省县,浙江是去年首批中国地方政府向日本的地震赈灾捐款的省份。静冈县对浙江省方面的好意表示感谢,并立即通过日本红十字会静冈县支部转交到了受灾地区。今年双方还会就庆祝中日恢复邦交40周年和结成友好省县30周年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,加深双方的友好交流。相信日本的灾民在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界的帮助下,一定会重新站起来,勇敢的迎接美好的未来。

  一张照片被世界媒体纷纷转载

  本报特约记者一年后专访主人公

  我抱膝痛哭,是为了那些狗狗

  去年的3月14日,在日本《朝日新闻》头版上刊登了一张照片,一位日本女性坐在震后的废墟中,抱膝痛哭。后来,这幅照片被美国的纽约时报等世界媒体纷纷转载,成为记录日本东北311大地震的一张历史性的写照。上月在荷兰举行的第55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上,这幅照片获得了三等奖!

  3·11一周年之际, 记者终于见到了照片上的主人公——伊藤茜小姐,听取了这位曾经“抱膝痛哭”女性讲述了那段故事。

  去年的3月11日那天,伊藤茜和往常一样,与她喂养的13只爱犬一起,在日本的宫城县名取市过着平静而又温馨的生活。

  “地震过后,还是和往常一样,只是这一次震感大了一点。我简单收拾了一下屋子,开车去附近的超市,想买一些手电电池和食品备用。就在我开车返回家的路上,在我前面的一辆小货车突然来了个急刹车,我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儿,就看到眼前突然树起一道黑色的高墙!当我开车疯狂地躲开那面黑色的高墙后,我才意识到,这是海啸……”

  一瞬间,整个世界变了,道路没有了,房屋建筑没有了,只有无边无际,看起来都是一样景观的废墟和散乱的尸体。

  “当时我最担心的就是那些小狗们。穿着在避难所借的一双不合脚的水靴,和周围人一样,我在瓦砾中寻找自己的家的位置。找了两天都没有觉得一点疲备,但是当我看到已经被冲垮,特别是家里和心爱的小狗们一起生活的2层已经不存在的时候,突然才感到脚被磨破的剧痛,我再也站不住了……”伊藤茜脱下那双红色的水靴,瘫坐在地上的时候,一位记者拍下了这张后来在世界获奖的照片。伊藤茜说,“我那时坐地而哭是想起了那些失踪的狗狗。”

  现在伊藤茜已经搬离了灾区,和父母生活在一起。当记者看到她的时候,她身边除了两只躲过惊涛骇浪的大型犬外,又增加了2个小伙伴—一只腊肠犬和一只小西施狗。

  海啸之后,伊藤茜的人生也发生了变化,“我现在在学习做狗的美容师,每周学习工作4天。地震后我才感到她们太需要关爱了。”  谈起现在的生活,伊藤茜的脸上又显出了不安的表情。“现在生活很艰苦。本来还想再养几头小狗,但是经济上不容许。现在政府有给灾民的各种补贴,可以自己找到适合养狗的房子,但是这些补贴只有2年的期限,而这两年和今后需要做的事情还太多。”

  相关阅读

  英国地质调查局地震学家 预测地震人类无能为力

  日地震周年祭专家再警告 4年内东京将爆7级大震

  东京存七级以上大地震威胁 板块边界深度成主因
 

其他信息